海太長江隧道工程江北段圍護結構開建
本報訊 (記者王鈺燕 通訊員杜恩從 戈德旺)前日晚,海太長江隧道工程首幅地下連續墻混凝土順利澆筑成功,標志著該工程江北段盾構始發井圍護結構正式開工建設。
晚上10:18,在兩臺400T和200T履帶吊的完美配合下,一幅重約45.5噸的地下連續墻鋼筋籠被成功吊起順利入槽,整個吊裝、鋼筋籠機械連接、入槽等過程一氣呵成。首幅地連墻鋼筋籠入槽后,混凝土澆筑工作順利完成,共澆筑混凝土171方。項目經理張典杰介紹說,地連墻是圍護結構,主要起支撐作用,支撐土體不傾覆;在圍護結構的保護下,人員、設備才能安全進入深基坑施工。
記者了解到,海太長江隧道項目明挖段圍護結構地下連續墻共225幅,均采用H型鋼板接頭。此次施工的地連墻位于江北段工作井南側,寬度6米、墻厚0.8米、深度36米。由于施工范圍土層主要為砂土地層,不良土質較多,地下水埋深較淺,承壓水水頭較高,給施工帶來一定困難。針對地下連續墻豎向主筋較多、連接困難等問題,項目部編制了針對現場的整體制作分節吊裝專項施工方案,其中最深一幅地下連續墻深度69米、寬6米、墻厚0.8米,鋼筋籠總重量達164.2噸,為確保施工安全,現場采用雙履帶吊配合分節吊裝鋼筋籠入槽的施工方案?!拔覀冇袑I團隊的支持、專業素養工人的施工,我們的方案經過了專家、高校相關評審,從技術、人員、設備各方面保障施工高質量進行?!睆埖浣苷f。
海太長江隧道工程項目連接我區和蘇州太倉市,其建設對貫徹落實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優化長江干線過江通道布局,促進跨江融合、擁江發展,高水平建設揚子江城市群等具有重要意義。項目建成后將承擔當前蘇通大橋復線及過江交通分流功能。項目全線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其中海門南互通至碧溪互通段(含過江隧道)設計速度100公里/小時,其余路段設計速度120公里/小時。線路全長39.07公里,北接線長15.724公里,南接線長12.161公里,海太長江隧道工程路線起自滬陜高速疊石橋互通東2.7公里與滬陜高速交叉處,在海太汽渡西側穿越長江,在白茆河口東側上岸,止于滬武高速董浜樞紐互通東5.5公里處,共設置天補(樞紐)、海門西、海門南、碧溪、支塘(樞紐)互通式立交5處。
該隧道項目具有長、大、高、深、險等特點:“長”,盾構隧道長度世界最長,隧道全長11185米,其中盾構段長9315米;“大”,隧道斷面直徑最大,盾構外徑16.0米,開挖斷面超過16.5米;“高”,超高水壓,最大水壓達到0.75MPa;“深”,深厚覆土,江中段隧道最大覆土為38米;“險”,復雜地層條件下,長距離、大直徑、高水壓掘進施工風險控制要求高。
自今年9月7日開工以來,中鐵十四局海太長江隧道A1項目經理部在抓好項目臨建標準化和現場5S管理的同時,狠抓各項施工準備工作,保證了綠化遷移、管線遷改、房屋搬遷、臨建施工等前期工作同步推進,并強化安全質量管理,為首幅地下連續墻混凝土的順利成功澆筑奠定基礎。據悉,圍護結構施工預計明年6月完工,之后便將進行土方開挖和主體工程施工。